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对金融体制改革作出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下一步,围绕“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重点工作?货币政策如何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及高质量发展?在做好五篇大文章、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等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有何举措?就相关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中国人民银行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潘功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各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中,专设金融体制改革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着力破除制约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将引领金融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成就。三中全会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部署,第一项任务就是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决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债券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9年稳居全球第一。数字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居第三。这些都为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更加聚焦以“双支柱”支撑实现“双目标”,也就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围绕货币政策、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国际金融治理和合作、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管理和服务等职责,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持续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结构、布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这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内核。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执行机制、传导机制等,保持币值稳定,更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健全政策的沟通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二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中央银行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支柱。中国人民银行将着眼宏观视角,着力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动态平衡,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筑牢金融安全网,坚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
三是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宏观信贷管理,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着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市场。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这是中央银行履行好宏观调控职责的基础。完善中央银行服务体系,包括货币发行、国库管理、征信、反洗钱等。
四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与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将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及高质量发展?
潘功胜: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在2月、5月、7月先后三次实施了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在货币政策的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等,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货币政策的结构上,着力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的金融支持。降低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和按揭贷款利率、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并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用市场化方式加快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推动改革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式,整治规范手工补息和资金空转,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在汇率上,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强化预期引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2%,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8.7%,高于名义GDP增速约4个百分点。新发放贷款利率平均为3.6%左右,处于历史低位。
我们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支持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灵活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二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坚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以专业、务实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调控力度,加快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同时,研究储备增量政策举措,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力见效,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人民银行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有何考虑?
潘功胜: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金融管理和行业管理部门,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领域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过去5年,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速都在20%~30%左右,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融资可得性明显提升。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6000万户、已覆盖约三分之一的经营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接近50%。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6月,新发放的民营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于4%。同时,我国网络金融、移动金融快速发展,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的普惠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亮点之一。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与工信、科技、环保等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制定五篇大文章的总体方案,细化政策举措。强化正向激励,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信贷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和优化信贷结构。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和金融服务的技术水平。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股权等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在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居于首位。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推动构建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的政策框架和工作机制,为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提供支撑。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小科技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完善创业投资“募资、投资、管理、退出”机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人民银行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潘功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在宏观层面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动态平衡。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经济的镜像反映,经济运行中的很多问题往往会从金融的端口溢出,并与金融风险相互交织。从源头上有效防控风险,关键是要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发展、改革和稳定之间的平衡。
二是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加强监管协同,形成监管合力。金融监管是防止金融风险过度累积的“第一道防线”。要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做到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切实防范形成风险“堰塞湖”。
三是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中小银行等重点领域风险。在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方面,目前已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融资平台数量和存量债务水平不断下降,风险持续收敛,大部分融资平台到期债务实现了接续、重组和置换,融资成本负担较之前显著下降。在金融支持房地产风险化解方面,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政策,从供需两端综合施策,多次调降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和按揭贷款利率,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方面,当前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已压降近半,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也有一定积累,存款保障水平持续保持高位。
四是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统筹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推动加快金融稳定相关立法,推进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能力建设,推动建立权责对等、激励约束相容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强化风险处置资源保障,切实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有何举措?
潘功胜: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取向,增强金融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会同金融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稳慎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持续优化投融资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便利更多投资者投资我国金融市场。截至7月末,境外投资者持有我国债券4.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二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对人民币的内生需求不断增加,人民币支付结算、投融资、国际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持续增强。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市场驱动和自主选择为基础,持续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全球布局,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
三是持续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作用,增强亚太区域国家间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和协调。同时,我们将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四是打造更加友好包容的营商环境。统筹推进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改革,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支付服务水平。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有关部门和地方高效协同,推动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外籍来华人员可灵活选择银行卡、现金、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我们将持续做好相关工作,为外籍来华人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
五是统筹好金融开放和安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强化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机制,加强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同时,继续依托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平台深度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推进全球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落实中美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牵头做好中美以及中欧金融工作组工作,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扩大对外开放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我们将坚定不移做好金融开放各项工作。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马梅若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