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在面向会员单位征集产业数字金融相关优秀案例(案例作品可发送至邮箱digitalfinance@nifa.org.cn),并陆续推出优秀案例展播。
报送单位: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银行于2016年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建设,切实将金融资源投入到地方实体经济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构建“移动化、线上化、场景化、开放化”的经营新模式,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一)发展战略
西安银行秉承持续深化“数字化、特色化、综合化”转型,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领先银行和投资价值卓越的上市银行战略愿景,以“数智化”为方向,构建“2+7+3”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赋能全行数字化转型,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通过关键业务领域的重点项目体现数字化的核心价值,采取“1+N+X”模式(1个核心系统、N为信息系统、X为智能管理工具),开拓发展新赛道,提升核心竞争力出发,从产品、渠道、风控、管理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丰富金融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创新服务模式,完善风控体系,优化运营效率,不断加速战略转型,推进“质量、效益、规模”的均衡发展。
西安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质效。西安银行不仅将数字化技术服务于自身的转型升级,也走出银行内部,全面融入产业生态,将数字技术对外输出,促进本地文旅产业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升级。西安银行在组织架构调整、授信融资支持、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综合赋能文旅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二)组织架构
西安银行基于有效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调整、优化了全行组织架构,设立数字银行部,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体验,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多样的线上普惠金融服务;设立互联网金融部,推动传统公司业务、零售业务互联网化,跨部门、跨条线整合内外部资源,以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有效、灵活地推动金融供给,并以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为抓手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
与此同时,西安银行针对文旅产业创新组织架构,2017年3月23日,西安银行成功举行文创支行启动仪式,启动首批2家文创支行的设立运营:在曲江新区将原雁南一路支行升级改造为“西安银行西安曲江文创支行”;打造“1+4+N” 文创金融发展新模式,即:在总行公司业务部下设立1个团队——文创金融团队,在重点区域设立4家文创支行,鼓励全行所有分支机构发展文化金融业务。全行在总行文创金融团队的管理下,以文创专营机构为核心,所有分支机构为基础,全面开展文化产业授信业务的营销推广。
(三)重点举措
1.制定文旅专营机构倾斜性政策
西安银行针对文旅专营机构制定了倾斜性的政策,划定了专属的文创客户边界,以利于文创专营支行前期的业务开展;开辟了专属的文创业务绿色审批通道,提高业务办理效率;适当提高了对专属文创客户的授信业务风险容忍度,适度为专营支行放开手脚。另外,总行文创金融团队仍在专营支行风险管理、考核体系、薪酬标准等方面向先进同业积极调研学习,不断完善文创专营支行的管理模式。
2.强化技术支撑业务响应能力
人工智能方面,在“全渠道AI智能客服”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多项生物识别技术,引入深度学习、自动聚类、数据挖掘等工具,先后建成反洗钱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智能风险决策平台、远程音视频平台、交易反欺诈智能决策平台、数字员工运营服务平台等,并完成了人工智能技术向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核验、智能风控等领域的全面输出。
云计算方面,有效整合计算、存储、网络三部分资源,在IaaS、PaaS层进行资源整合、动态统一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率和运维效率,并以“一云多芯”为目标,实现不同芯片技术服务器在云平台上的混合部署,实现计算能力、块存储和对象存储能力稳步提升与IT资源的快速响应、弹性伸缩。
大数据方面,基于数据基础平台,联通企业微信,提升经营管理数据可视化能力,辅助业务决策。同时,运用联邦学习技术对多维度数据进行联合建模,推进数据与技术、数据与业务的结合与应用,赋能全流程运营和风险管理。
分布式方面,在核心主机下移及互联网业务场景,全面引入“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并分别以混合模式(国产+非国产)、全栈国产化模式建立了分布式云数据库集群,大幅提升金融交易能力,实现业务高峰扩容分钟级。
3.智能运维打造数字化基础设施
持续完善西安银行“两地三中心”功能,推动传统数据中心向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的升级,提升容灾备份能力,打造全方位同城双活数据中心体系,实现智能运维。在借鉴ITIL(IT运维服务管理标准库)最佳实践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西安银行IT运维管理实际情况,自主搭建了集中监控、自动化运维操作、智能运管调度等平台,设置软硬件系统监测指标,实现7*24小时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自动化运维管理工作。
4.建设全方位安全网络防护能力
西安银行引入机器学习算法,结合智能高效的关联分析技术搭建了互联网环境中未知威胁感知分析平台,整合不同维度安全信息、外部威胁情报及内部资产数据,形成标准的安全数据字典,实现外部威胁情报和内部资产脆弱性的自动化关联,智能识别网络威胁和业务异常行为,全力保障基于互联网环境中的西安银行业务安全,提升客户对西安银行的信任度。
5.敏捷转型提升需求响应速度
西安银行持续提升研发效率、交付质量,探索敏捷转型。依据实际业务需要,与业务前中后部门加强互动,IT部门内设立跨条线组织,围绕场景配置资源,具备敏捷条件的项目,推动原型法开发模式,快速迭代,交付效率提升,满足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与用户诉求。科学组织质量测试,利用自动化回归测试、仿真模拟、性能压力,合理运用蓝绿发布、滚动发布、灰度发布机制,确保开发及交付质量。
(四)发展经验
西安银行在文旅产业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方面逐年积累了经验,取得现有成效主要在于,西安银行紧抓陕西独特的文旅资源优势,聚焦文旅企业融资痛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痛点,归纳并细分大、中、小不同类型文旅企业的经营发展诉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包括多元化的融资工具、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赋能数字化转型升级能力等,全方位助力文旅企业进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1.授信融资助力文旅产业稳健发展
2022年,西安银行依托核心文旅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对接其下属景区票务销售平台,基于景区门票购销场景,运用平台票务销售数据,定制专属线上融资产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截至年底,已经为陕西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实现融资2000万元。
同时,西安银行采用“互联网+税收+金融”的业务模式,整合税务、工商、征信等多维度数据源,推出了线上小微信贷产品“西银e贷”,以科技赋能文创小微企业,有效满足了文化、旅游行业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西银e贷业务具备随借随还、额度循环的特点,客户可选择信用、保证、抵押不同授信方案,其中抵押贷款额度最高可达500万元。截至2023年末,西银e贷业务共向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等文旅小微企业客户累计授信近1700万元。
除传统信贷支持外,西安银行创新多种融资工具,采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以及非公开债务融资工具等多元化渠道解决客户的实际资金需求,先后支持了陕西省一批优质的文化旅游企业及陕西省的红色旅游项目、重点旅游项目、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宣传等。2022年西安银行总计购买全省文旅企业债券总计11亿元,2023年西安银行总计购买全省文旅企业债券总计8.94亿元。
2.数智化助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作为地方金融生力军的一员,西安银行深度参与陕西文旅产业发展,紧抓旅游市场复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金融科技优势,聚焦“金融+场景+生态”模式,为陕西省文旅企业提供定制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协助景区降本增效,提升资金管理能力,以及在客流监控、运营分析、活动决策等方面提供管理支持。
如为西安城墙景区提供门票销售、在线选座、文创商城、OTA分销和旅行社线上批量购票平台化、本地市民开放日、本地市民惠民卡、自动分账、数据大屏等功能和服务;为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提供综合收单服务;为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提供刷脸支付和数字人民币支付服务;向兴庆宫公园、曲江南湖公园等景区提供游船综合解决方案;与本地景区景点、主题公园、步行街、博物馆、演艺演出等特色商户达成深度合作,让游客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实现便捷支付,享受智慧景区的便利服务。
(五)发展展望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低;文化创意产业有形资本较少,商誉、声望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导致文化企业融资难;企业大多由文化人创办和经营,缺乏资金融通的专业知识;盈利模式不清晰,文化创意产业有形资本较少,市场价值不确定,第一还款来源不明确,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文化旅游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中小企业,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如果仅以应收账款、订单、存货、知识产权等资产作为主要担保资产,均存在着标准化低、操作复杂、接受度差的问题。同时,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运作过程较长,一般包括策划、创作。后期制作、政府审查、商业推广、销售等环节,其中策划、创作、后期制作占据了生产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各个方面的风险及产品、未来价值难以确定。
1.完善文化旅游行业资产价值评估机制,探索创新运用新型担保模式
除传统有形资产抵、质押贷款,金融机构应针对文化旅游行业特点,丰富抵、质押物的种类,如扩大租赁权、知识产权、经营性物业抵押、景区经营权质押、门票收费权质押等财产权利为合格抵、质押物。
2.加强政策支持,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理顺财政与贷款风险补偿关系,通过贴息等方式加大对金融机构风险补偿力度,有效撬动信贷资金流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领域,实现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有机结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有效结合,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二是对支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倾斜,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补偿风险,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三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如通过金融机构各类线上线下平台销售景区门票,并适当给予优惠,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金融再融合发展,实现合作共赢,间接补偿金融机构风险损失。
3.改善金融结构,构建多层次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创造良好金融环境,通过市场竞争,激发金融机构创新活力,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扩大文化旅游企业的金融服务选择面。二是鼓励村镇银行等服务“三农”金融机构建设,积极推动民俗活动、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娱乐发展,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需求。三是积极开发适应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险产品和险种,充分发挥保险业分担风险、经济补偿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4.加快产业整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
一是加强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整合,通过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凸显文化旅游产业空间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增强吸引投资能力。二是统筹文化旅游产业与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业均衡发展构建与文化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链条,强化文化旅游融合综合发展能力。三是合理重组、兼并和重点建设文化旅游企业,形成符合现代企业特征的优势龙头企业,探索开拓票据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途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将文旅行业做大做强。
5.建立主管部门、银行、企业沟通交流对接机制
通过建立日常联系机制、协调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业务联席机制,畅通联络渠道,促进经济政策传导的有形化和具体化。通过制度化、多形式的合作,有效解决政府、银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密切相互关系,推进政银企互动,促进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联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6.运用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助力智慧文旅高质量发展
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持续助力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提升数字化发展、高质量发展能力,加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和数据安全保护。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消费场所,助力文旅产业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西安银行作为区域性法人银行,将自身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搭建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流程、创新服务产品、提升服务效能,助力陕西文旅行业高速发展。西安银行开发“影艺贷”“文景贷”“景商贷”文创金融特色产品及“西银e贷”小微信贷产品,支持了《白鹿原》《大秦帝国》《功勋》等影视剧的制作;为石鼓文化城、乐华城、南泥湾、楼观台等景区及文旅企业的升级提供支持;西安银行聚焦“金融+场景+生态”发展模式,实施“一景一策”定制方案,为大唐不夜城、西安城墙、长安十二时辰、兴庆宫等提供便捷的智慧景区服务解决方案。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注入金融动能。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