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产业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第2期: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初心,构建体系化产业数字金融发展格局
最新动态
产业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第2期: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初心,构建体系化产业数字金融发展格局
2025-03-035

收录于话题

#案例展播

编者按:为推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在面向会员单位征集产业数字金融相关优秀案例(案例作品可发送至邮箱digitalfinance@nifa.org.cn),并陆续推出优秀案例展播。

报送单位: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华夏银行以产业数据资产为基础,以数字化授信和智能风控为核心技术,创设数字信用,围绕动产融资、数字赋能传统供应链和数字物流三大业务主线,协同各类产业生态伙伴精诚共建产业数字生态体系,通过业务实践打磨形成具有普适特征的5类数字化业务模式,在高端制造、钢铁、能源、化工、仓储、物流、农牧、白酒、政府采购等二十余个行业得到了应用。截至2023年末,华夏银行落地40余个产业数字金融项目,为659户生态客户累计提供资金26.89亿元。

(一)发展战略

作为国内首家由制造业企业发起设立的商业银行,华夏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初心,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发展布局要求和产业体系现代化升级之需,于2019年率先启动产业数字金融布局。华夏银行基于对业务、科技和数字三大技术变革趋势的前瞻性研判,从战略顶层对产业数字金融发展规划予以确立,明确将其纳入全行新五年发展规划,并作为两条业务数字化主线之一推进。同步按照数字科技转型行动方案要求,细化制定“蓝海”“楚门”两大重点工程,以坚定战略执行定力,切实发挥产业数字金融对全行数字化转型的牵引作用。

2023年,华夏银行进一步聚焦产业数字金融发展战略,全面转向不依赖于核心企业信用的全栈式3.0模式,以产业数字资产为基础,以数字授信和智能风控为核心技术,围绕动产融资、数字赋能传统供应链和数字物流三大业务主线,协同各类产业生态伙伴精诚共建产业数字生态体系,全速推进业务模式创设,为产业生态内的各类主体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目前,随着实践探索经验和创新成果不断积累,华夏银行已逐步构建形成体系化的产业数字金融发展布局,为提高产业生态金融可获得性,助力产业生态繁荣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组织架构

为全力做好产业数字金融新领域创新实践,华夏银行引领性变革构建形成一套敏捷化的组织机制体系,以集中力量创新试错和高质效迭代。

1.推进组织体系变革

2021年,华夏银行率先设立业内首家总行一级部产业数字金融部,专职推进产业数字金融创新。同时,成立统筹负责创新机制和资源保障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办公室,组建负责审批数字化业务模式和风控模式创新的数字化业务产品创新委员会,为产业数字金融创新提供全方位的组织保障。

2.打造敏捷柔性团队

以锻造产业数字金融创新先锋部队为目标,围绕“分行承揽、总行承做”模式,持续推动分行成立产业数字金融专职团队,重塑总行产业数字金融部组织架构,形成总行前中后台敏捷组织,组建数字模型和技术研发团队,体系化提升产业数字金融团队的作战能力。

3.强化创新机制保障

实施内部“赛马”机制,设立数字化业务创新工厂,促进产业数字金融整体工作质效持续提升。以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为导向,构建创新容错、创富激励、跨分行/条线协同、项目推进等四方面九大机制,鼓励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勇于开展产业数字金融创新试错,营造争相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重点措施

1.面向全产业链条,推进模式创设及产品创新

2019年以来,华夏银行以快速响应产业生态内各类采、销、存、运等场景融资需求为目标,着力推进产业数字金融业务模式创设,提升产业生态服务能力。

全面布局三大业务方向。结合国家政策导向调整及市场金融服务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业务发展重心,确立形成动产、交易、物流三大业务方向,构建以动产管理为核心的生态体系,提供数字动产融资,基于产业数字化、贸易数字化提供数字供应链融资,围绕数字化现代物流提供综合化数字金融解决方案。

着力构建数字产品体系。深入研析产业链条各类交易场景特征,基于业务技术、数字技术和科技技术三技术进步,创设形成深度融入场景的订单数贷通、应收数贷通、经销数贷通、货押数贷通和平台数贷通等五类产业数字金融3.0模式及产品,为全产业链条提供秒授信、秒放款、秒支付的数字融资服务支持。

持续深耕战略重点行业。积极响应制造强国、农业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率先在高端制造、钢铁、能源、化工、仓储、物流、农牧等20余个重点行业破局。截至2023年末,已成功运用五类3.0模式,落地40余个产业数字金融项目,为659户生态客户累计提供资金26.89亿元。

2.覆盖全业务周期,建设数字风控体系

面对产业数字金融是业务、数据和科技三类技术叠加下的代际提升和模式创新,传统风控方法论已不适应,华夏银行积极前探运用产业生态数据和宽维数据,基于“算法+模型+规则”实现数字授信和数字智能风控两大核心技术革新,支撑产业数字金融模式创新稳步实施。

推行数字模型审批。产业数字金融项目授信由“人工审批”转为“模型自动审批”,大幅提升审批效率。结合项目数据积累情况优化模型和规则迭代,持续提升模型审批精细化程度。已实现客户授信审批100%由模型完成。

建立数字风控体系。构建产业数字金融风控模型12宫格体系,打造产业数字金融业务风控特色。结合5大业务模式各业务场景逐步完善该风控体系,持续向模块化、标准化、产品化方向演进。

探索应用量化模型。已在个别产业数字金融项目中应用量化模型,用于预测融资客户金融违约风险及生态交易稳定性、预测融资客户退网概率等。

3.科技赋能业务创新,全新打造数字金融新基座

为增强产业数字金融业务运行保障,华夏银行从全行层面统筹规划和组织,以建成业务领先、具有较强发展支撑能力的创新型数智服务“新基座”为目标,着力推进产业数字金融系统群建设,打造科技赋能业务创新发展“新引擎”。

面向业务全流程数字化,推进三大关键系统研制。围绕产业数字金融流程、风控、监测三大体系规划,采取业界先进的分布式、微服务架构,设计并搭建具备业务开放性、产业全数字化、技术先进性和可拓展性的产业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产业数字金融信贷平台、产业数字信贷监测运营平台等三大关键系统平台,保障客户对接和业务落地,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运行水平。

站在创造业务价值角度,引入领先数字科技技术。积极前探运用大数据、云原生、区块链等先进数字科技技术,遵循“高内聚、松耦合”原则,构建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建设湖仓一体的数据中台技术底座,打造GPU、量子计算机、高性能存储为基础的算力平台,满足产业数字金融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移动化和实时性等要求。

以一站式服务为突破点,丰富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从数据获取、场景接入、授信审批、事中监控、风险预警、贷后处置等环节构建系统应用组件和场景化多维工具箱,帮助客户实现生产经营活动全旅程数字化。以提供“一站式”服务为目标,搭建支持应收账款拆分流转的龙信链平台和提供多元化非金融服务的客户增值服务平台,助力数字资产积累和产业数字生态构建。

(四)发展经验

华夏银行基于数据资产价值挖掘和数字技术综合运用,创设了一套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产业数字金融新模式,不仅“一点对全国”,显著降低了获客、人力和风控等服务成本,提升了客户服务效率,有效增强了产业生态体系中的中小微企业金融可获得性。华夏银行在推进该模式创新方面,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1.要坚持体系化组织推动,构建产业数字金融创新的有效支撑保障

产业数字金融是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新领域,需要全面协同发力,在过程中不断创新试错,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因此,既要从顶层战略出发,高点站位、高位谋划,将产业数字金融作为全行未来的战略性创新业务予以推进,也要在组织体系、机制体系等方面敢破敢立,前瞻布局、科学设计,构建一套完整的高效决策机构、敏捷柔性组织、创新容错机制等,形成对其可持续、高质效迭代进化的体系化支撑保障。

2.要坚持生态化客户服务,融入产业生态场景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

产业生态受行业细分影响,天然具有“千企千面”“千链千面”等特点。因此,要“因企制宜”,基于合作客户的产业生态模式、数字化程度和行业特征等,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生态场景,以数字融资产品的个性化定制为切入点,打造涵盖结算、融资、现金管理、投资理财等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满足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采销存运等场景下各类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好助力产业生态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3.要坚持数字化驱动创新,基于数据资产和数字技术实现降本增效

一方面,要最大化利用数字资产价值,基于实时动态的第三方宽维数据、产业生态场景数据等运用,建立覆盖全环节的数字授信及智能风控体系,增强客户风险识别能力、贸易背景真实性核验能力和实时风险监测能力,实现风控效率提升和获客成本下降。另一方面,要最大化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通过物联网、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数字化系统平台和工具,满足业务智能化、实时性等要求同时,实现业务办理效率提升和业务运营成本下降。

4.要坚持开放化合作理念,通过生态共建提升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要坚持场景开放,通过与产业平台共融共建,以开放银行模式将与产业生态模式相匹配、与产业端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金融产品服务,无缝嵌入到产业场景,实现场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二是要坚持数据开放,在合规前提下,积极与各类数据主体建立互通共用,通过多维数据源形成的数据资产价值挖掘及运用,定制化打造更高效便捷,更契合生态场景的数字金融产品服务。三是要坚持平台开放,积极与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产业互联网等科技公司加强跨界合作,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数字生态圈,在共同提升对客户服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稳固业务基础。

(五)发展展望

产业数字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已显现不可替代的蓬勃生机与巨大潜能。为更好地推动产业数字金融发展,更有力地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站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生态参与者的角度,有如下思考:

1.持续完善数据法律法规,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完善相应监管机制,加强数据合规治理。加速制定数据确权机制,构建分类分级、用户授权等数据共享标准。另一方面,全面布局系统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建设移动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综合体系,加速弥合数字鸿沟,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中国”新底座,为产业数字金融快速发展提供底层建筑保障。

2.多方协同发力,共同推进产业生态数据共享开放。建议鼓励和推动行业协会牵头产业生态协同,引导行业内不同角色的生态伙伴组成生态联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动产业生态数据共享开放。同时,建议鼓励产业基金或社会资本联合设立专项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或由大型企业充分发挥“链长”的统筹协调作用,培育推广一批数字化系统、产品和服务,扶持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进一步丰富产业生态数据的可获得性。

3.创新监管模式,鼓励银行加快数字金融模式创设。产业数字金融涉及业务逻辑、业务流程、授信风控手段的全方位重构,尚处在探索初期。为此,建议监管端考量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平衡,探索构建面向产业数字金融领域的新型监管模式,既全面覆盖、未雨绸缪防范系统性危机的发生,又适应创新过程中的新情况、新特点,确保系统性把控创新业务合规边界,对业务创新活动实施动态监管,始终将风险置于可监测范围之内的同时,充分推动产业数字金融良性发展。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